筆者抱病整整一周多,無法視事。現在才剛剛有點精神。與其「烏下烏下」亂咁分析,不如將最近在國內見到的一些事摘錄,讓各位感受一下。
1. 在11月底上海舉行的Baumer建築機械博覽會,是二年一度建築界的盛事。這個博覽會源於德國,但是自最近十年中國也急速發展後,Baumer展也在中國上海每二年一次舉辦。在該博覽會上,來自全球的廠家和採購及技術人員都雲集看最新推出的建築機械並進行商業訪問和交易。
2. 今年的展覽,如果以參展商數目,特別是中小企數目,比去屆(2008年)下降。不過,國內幾家最大的國營建築機械供應商,如徐工、三一和中聯,都加大其展覽攤位,甚至「內外通殺」──室內和室外的展覽館都霸佔不少。另外,上屆還沒有那麼活躍的柳工、龍工、南方路基等等,今屆也擴張其展區。
3. 相反的,國外的參展商,就算大如CAT,Komatsu,Sandvik,Volvo,Hitachi,Mitsubushi,Terex等等,其參展規模不是跟上屆一樣,就是比上屆小。此外,參展的廠家都不像去屆拿那麼多的款式參展,最新的也不放在場內。一來固然是怕被抄襲,二來太高端但昂貴的型號在國內也沒有市場。
4. 展出最多的機械,除一般常見的堆土機、挖掘機、吊機(天秤)和運泥車外,就屬礦石破碎機組、混凝土和瀝青搞拌站,以及一些巨型履帶式吊機。這些機械和製造混凝土、建築橋梁和挖掘隧道、做預製混凝土構件,以及豎立發電機組都有很深的關係。
5. 其中三一展出一台全場最大的巨型履帶式吊機,吊載能力2600噸,能一次過完整豎立一台已經裝配妥當的3MW級風力發電風車。
6. 而要配合這種高出力的吊機,當然需要相稱的發動機,濰柴動力也在展覽會中展出其高出力、高效率、低排放(歐3),適合起重機、混凝土攪拌車等的WP系列及較普及的WD系列的柴油發動機。儘管其競爭對手上柴和玉柴有和WD系列匹比的產品,但是其最高端的WP系列尚未在展覽上找到完全匹比的。
7. 由第五和第六點來看,再加上國家對綠色能源重點發展,而且太陽能已經過度競爭兼過度炒作,股價難有發展;相對的,風電在技術上和配套上均已成熟,國內也有充足適合做「風場」的土地,股價只炒過一次,故此有較大的投資和投機的空間。
8. 風電行業本身由風電供應商(通常屬於發電集團旗下一小部分)、風車葉製造商、風車整體生產商、發電機製造商、風車安裝施工商等等構成。當中,風電供應商受制於下游電價,沒有辦法在銷售毛利上有所進賬。不過,在國家支持下,若風電供應商兼做安裝商,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安裝工程費用上以國家重點支持項目名義加大,變相補貼風電發電商。
再者,相信國家也會鼓勵這些公司分拆上市,不單直接從市場募集資金,更可以利用股價上落「變相」賺錢,加強跟銀行要貸款的能力。於是,跟燃氣商的麥當勞模型相似,風電最賺錢不是靠長期供電;而是靠短期的安裝費和市場集資得來。不過,由於風電的來源上不依賴任何商品,在整個業務組合上可以逐步溝淡原油、煤炭和原氣價格的波幅。
9. 風車葉製造商、風車整體生產商、發電機製造商等等,由於技術含量已經漸漸降低,遲早會出現激烈的價格競爭,繼之以併購。不過,由於現時風電是繼太陽能後又一熱點,而整個行業才剛開始到發展期,在整塊餅仍然發展之際,機會仍然是有的。
10. 在大型基建仍然有需求,國家仍然需要固定資產投資帶動整體成長下,重型機械及其配件製造商仍然有相當發展,再者,現時其他發展中國家基於價錢考慮亦樂意採用中國製的機械:徐工、三一和中聯都做得不錯,另外柳工和龍工亦在後追趕。除了透過大型基建項目一次過採購外,回收舊機械再賣及其租賃市場都受歡迎。租賃方式也提供了機會讓融資業務發展。另外,在加拿大甚至有拍賣行專門以拍賣方式幫助緊急的用家搜尋機械。該行業在中方公司海外據點尚未堅實,售後和融資服務有待改進之際,也能夠幫助中國的重型機械打開市場。
11. 中國的樓市現時進入有趣的局面。上海最近6個月至1年新出的樓盤,以筆者收到的資料或探訪過的地點來說,如果是由發展商開賣的,基本上連牌價都不願給;就算報價,其價格也是今年最高價格折讓10%左右,而且在展銷會中仍然是兩下子就售清。但沒3個月,就收到地產公司同樓盤那些所謂「已售」的單位放盤,牌價折讓了20%左右,再講價可以多壓5%以及爭取一些優惠。
二手房就更不用說,基本上都可以折讓了30%(筆者居住附近的樓盤一度叫價每平方米6萬元(人民幣.下同)),最近已回落至每平方米4.2萬元,而且有價講。別墅房就更慘淡,試過收到同一地產代理就同一別墅房不同時期的資訊,由最高時的1.2億跌到現在7000萬至8000萬左右。當然,成交量仍然偏低(筆者一天收四五個電話),不是求售就是徵房,急如熱鍋上的螞蟻。房產稅、收緊第二貸、禁第三貸似乎的確在改變市場的心理預期。手上籌碼有限而又高槓桿的,都願意平售套現。是不是和香港很相似?
12. 大概在今年農曆新年前後,當時和上海的朋友談論情況,普遍都對美國不屑,對中國的前景很樂觀。他們認為,中國的大閘阻止了熱錢亂炒,又令國家有錢投放到不同行業上,那些做出口生意的也轉型做入口生意,當時氣氛不錯。他們工資增長10%至30%不等,消費情緒高漲。但如今碰面,放在嘴裏的一個字是「貴」,無論房、車、食品等都貴。只有如家電、影音、服裝,以至中下價汽車等等的消費品價格,因市場競爭激烈難以大幅加價(不過鋪租貴了)。
因為東西貴了很多,令他們覺得剛剛上漲了的工資實在不夠,但也知道要求再加不易,所以現在洗錢也開始要「就住就住」,格了價、看準了有哪些優惠才買。嘴裏對美國也不是不屑,而是罵美國自私亂印銀紙害到通脹,同時對黃金興趣更大。
通脹惡性循環 窒礙擴內需
如此看來,中國民間已經意識到去年自今年年初的好景,只是現在高通脹社會的前奏,而現在的高通脹已經令到一般消費者的實際消費力下降,樂觀情緒亦已冷卻。零售和生產商如果無法把上升的成本轉嫁消費者,利潤則將下降,減低了其加員工薪金的能力。偏偏如果國家為催谷消費而大加公務員和國企的人工,就等於變相逼民企收縮規模,或改善流程減少人手和時間,或凍結工資的增長,而人才反過來就更流向公務員和國企,違背令市場更多競爭更有效率的重點;這和整體情況不相容的「特別消費」增加,只會令通脹惡化,卻無助改善整體生活質素。此外,中小企也會因生意毛利下降,周轉困難而收縮甚至倒閉。如此一來,只會加劇「國進民退」的情況,中國人均的收入才剛剛到達小康水平,產業結構卻已經步入成熟期,對經濟進一步發展,以致要進入內需消費型(稱平衡型更佳)都形成障礙。
此外,由於金融服務業尚未成熟,資金短缺,令到注入同樣資金,在中國於不同行業和層面的擴散力遠比美國弱。優點固然是槓桿較小,管理也較簡單;缺點卻是資金擴散力窄,令有創意有賣點的窮鄉僻壤,除了向政府要政策要錢外,就難以籌措足夠資金發展。如果不幸給國企看中,恐怕只有被吞食的份兒。此外,資金鏈短,可用的工具少,也令資金吸收力弱,而且側在一邊,也是「磚頭融資」和通脹容易失控的源頭之一;也是「一放就亂,一亂之收,一收之死」其中一個原因。
故此,如果中央學其他央行企圖只用和貨幣相關的方法去調控經濟,而忽略上述的問題的話,則縱使能透過行政指令做到「一定達標」,結構性問題仍然會是發展的絆腳石。
dtwchan@yahoo.com(明天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