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美國來說,在聯邦政府利用各種途徑泵錢入各大銀行,金融機構和大企業,再加上會計制度的更改,令到一時間它們好像已經完全走出深淵而恢復生氣,失業率,生產和銷售,以致物價,看來都有所改善。
但是,有幾點不能忽略:第一,消費者信貸沒有改善。第二,企業貸款尚在惡化。第三,如果把物價的增幅和原材料在補倉後的上升以及信貸的增幅複合來看,物價實際上在回落而不是上升中,其差價由分銷和零售商承擔。最後,短債孳息的低落和長債孳息的高企預示短期資金將維持在流動高的資產炒作並同時產生替代和資產通脹。前者和長期及中小企爭奪資金,後者令企業運作成本中期上漲—不是由企業就是由消費者承受,最終引發通脹。而長債亦有預示此情景之勢,並更顯示交易者長線不信任美元。
對美國而言,唯一有利的是到現在為止它的信貸能力仍然足以在銀行缺錢時重新泵錢。但是這同時也是它最大的隱患:滯脹。
中國來說,由於它的銀行體系和世界的尚未完全融合,再加上中國尚有足夠的存底和信息管制,所以訖今為止世界對中國尚有信心,中國自己亦尚未如美國恐慌,故此經濟活動在三月到底以後開始反彈回升,個別行業、如地產和股市,更可稱得上火熱。
同樣,中國的復甦和美國一樣有不可靠之處。第一,儘管股樓兩旺,但是其他各行業卻不見得有同樣的氣勢。同理,當國企拿著國家的錢去完成指標時,廣大的中小企卻難以獲得資金作週轉和擴張。服務行業和輕工業的經營環境不見得有改善。第二,內需沒有如預期中取代出口成為復甦動力,倒是政府的開支成為動力。政府開支的確有助於短期穩定市場甚至“製造“通脹,但是這也延續了那個一放就亂,一亂就死的“傳統“,資源都浪費掉了。第三,就業率和加薪情度在今年度和下年度都不會有改善。居民的消費因此也不會真正有所增長。第四,由於人民幣始終是盯緊美元,因此當美元仍需加大供應時,人民幣有機會供應過多做成惡性通脹。反之亦然,如果美元在中國仍需擴張時收縮而壓炒風,中國會面對通縮;兩者本身都對中國不利。
對中國來說,它可以用各種政府手段去維持短期的"繁榮",這是它的有利之處。不過,這也是它的問題:扭曲市場是會有代價的。
Saturday, July 18,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