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文章提到在過去三周發生下列事件:
1. 美國政府通過了醫療改革。
2. 美國在前一周(即通過醫改後),短債拍賣依然理想;長債拍賣轉壞。
3. 美國企業擬增加裁員,儘管同時期新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下降。
4. 美國2月製造業數據似好實壞:當月發貨量減少,尚未付運量和庫存量增加。
製造業數據分三部分
首先,探討最簡單明顯的一點:美國2月製造業數據。新聞只報道美國的2月製造業新訂單由上月的總額為1785億美元,比上月升0.9%,是連續第三個月上升。分析界一致看好美國前景,認為復蘇勢頭不錯。
筆者去年9月初發表的文章就曾經拆解過這數據。現在讓我們重溫一下:它並不是直接數據,而是由三部分組成的:新付運訂單 + 本月未付運訂單-上月未付運訂單。
新付運訂單上升固然可以令新訂單上升;本月未付運訂單一樣可以。如果此兩者一起上升,又或者新付運訂單增長快於本月未付運訂單增長,故然反映前景好,訂單多所以貨如輪轉。
就算本月未付運訂單增長比新付運訂單快,並導致一定庫存增加,只要新付運訂單仍在增長中,則整體情況還是可以接受。不過,假若新付運訂單下跌而本月未付運訂單上升,則形勢不妙:因為這意味着經濟活動減慢而庫存增加,最終公司不但盈利減少,連資金也被套住了。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新付運訂單由去年5月起至12月一直回升,與此同時,本月未付運訂單卻一直下降,顯示製造業在該段時間正在減存庫,直至12月。當月新付運訂單上升89億美元,而未付運訂單則減少78億美元,淨增長(和減存無關)約11億美元。
至今年1月,增長更多:當月新付運訂單上升23億美元,而未付運訂單則增加11億美元,淨增長(和減存無關) 約34億美元。可是,這勢頭卻已在2月遭打破:當月新付運訂單減少5億美元,未付運訂單卻增加了44億美元之多,淨增長(和減存無關) 約42億美元,反映在同期庫存上,2月比1月增加了25億美元,1月又比去年12月增加了13.43億美元。
由去年12月累計至2月新付運增加了18億美元,本月未付運增加了55億美元,庫存增加了38.58億美元。未付運和庫存合起來上升了93.58億美元之多,新付運卻僅僅增加了18億美元─這和經濟復蘇前景不符,更像製造商對前景過於樂觀而造成生產過剩。
儘管現在流行直銷和精簡供應,但是由製造商沿着供應鏈往下游一直至零售商,需要一定時間。因此,生產商的未付運訂單和庫存增加較新付運快,顯示市場觸覺更敏銳的分銷商和零售商開始減少庫存,並推回上游。
事實上,剛公布的分銷商銷售和庫存已顯示了這點:分銷商的零售這兩個月增加了57.85億美元,庫存則增加28.32億美元;銷售及庫存比則沒有改變,仍然是1.16。當分銷商的銷售改善時,卻沒有因此按比例增加庫存,還是保持相對較低的庫存。雖然零售商的詳細數據尚未公布,不過,2月的簡單預報也公布:零售商的零售在2月的銷售比去年12月,增加了17.29億美元。增幅比分銷更慢,而分銷又慢於製造,這都反映零售業疲弱。
失業時間一直拉長
零售業不振對美國經濟有顯著影響。美國近數十年已經從生產主導轉為消費主導,零售欠佳不只影響經濟復蘇,更影響就業。美國2000年12月起至今年2月零售業銷售額和獲聘工數以及消失的職位數目(離職目數減新職位數目)的關係。
數據非常直接:消失職位數和零售數字成反比,獲聘人數亦和零售數字成反比。如果用2007年起至今年2月的同樣數據做一次線性回歸分析會更明顯,如【圖】所示。
放大圖片
結果是:消失職位數字 = -33.514 x零售數字 + 12142
相關指數 = 0.815 = 81.5%相關。
這結果說明零售數字下降,會令消失的職位上升,而且以近三年的數字來看,相關程度達81.5%,即消失職位的變化有81.5%源自零售數據的變化。雙方呈此起彼落的關係。
縱合上述各點,美國的製造業疲弱的復蘇及庫存重新開始積壓,反映下游的分銷商和零售商對未來的一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的銷售疲弱,而為避免資金被套都選擇向上游壓貨的方法,這自然影響製造商的資金流。
另一方面,零售商的銷售好壞直接影響消失職位數字,並因而影響獲聘人數。而零售商準備面對較弱的銷售增幅,自然而然會減少聘人,並因而減少消費力,形成惡性循環。這方面不只由美國僱主那邊傳會裁員中反映,也由放棄尋找職位人數增加至八千一百萬,失業時間一直拉長,平均數由去年3月的二十點八個星期,增至今年3月的三十一點二個星期,同期的中位數由十一點九個星期,增至二十個星期中反映出來。因此,只片面看數據認為經濟復蘇,恐怕理據不足。
整個供應鏈和就業情況如此疲弱,和美國的其他部分又有何關係?明天繼續討論。
dtwchan@yahoo.com
Sunday, April 25, 2010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