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10月13日)本欄提及,美國的耐用品新訂單的數量是用公式計算,而不是直接調查出來的。根據美國國家統計局的製造業數據的網頁的FAQ上說明,由於不是所有廠商都能提供新訂單的數量,因此只好用前述的公式:新訂單 = 即月已付運訂單 + 即月未付運訂單-上月未付運訂單來計算,結果導致前述例子的問題。
今次把最近數月的數據一併列出(以10億美元計):
3月份:160.9 = 175.1 + 759.0 - 773.2
4月份:163.5 = 173.8 + 748.7 - 759.0
5 月份:167.5 = 168.9 + 747.3 - 748.7
6 月份:161.2 = 168.3 + 740.2 - 747.3
7 月份:173.7 = 173.3 + 740.6 - 740.2
8 月份:167.5 = 171.3 + 736.8 - 740.6
套用上周一文所述的例子,明顯地由3月至5月均是「假上升」,至6月才真正顯示出這「新增」數字, 是由積壓的未付運訂單開始付運所造成的。直至7月才有一個較「實質」增長,可惜卻不能維持到8月——而且在8月又重新開始付運訂單和未付運訂單同時下降的態勢。
要作較全面分析,就把從1992年至今的耐用品新訂單的數據用曲線表示出來。參考上周二刊出附圖,截至2008年上半年為止,無論新訂單還是已付運訂單,以致庫存貨品的金額都是很穩定上升。直到2008年下半年開始至今年3月,則急速下降至2003年下半年的水平。
可是,與此同時,未付運訂單的金額數量則由2003年開始急速上升,和其餘的數據脫軌。
儘管在2008年下半年未付運訂單的金額數量開始下降,但是下跌速度和其餘的數據相比則緩慢得多,僅退回至2006年年底的水平而已。這意味不少企業積壓着已出售卻未付運的耐用品。
對於製造業的公司來說,未付運是無法收足付款的,反映在賬目上不是盈利不足(尚是「未賺取的盈利(unearned revenue)」) 就是應收未收賬目的增加,都是對企業不利的因素。在經濟角度上看,這等於客戶身處的經濟體(國內外均可) 尚未處於真正興旺的狀態,和客戶先前的展望不符。
這同時影響另一個美國的數據——供應管理學會指數的準確性,因為它是建基於調查統計公司管理人的展望而不只是實質的數據。
因此,除了看金額數字的變化外,大家應該同時看二個比率:庫存和已付運貨品比(inventory-to-shipment ratio), 以及未付運和已付運貨品比率(unfilled orders-to-shipment ratio) 。
參見下圖,從1992年這二個比率總體上都一直由分別是1.97和4.21,下降至2000年的1.43和2.61左右,之後橫行至2005年重新上升,並在2009年5月時到達1.91和4.42,後者更打破1992年時的高點。到現在為止兩者分別在1.80-1.90和4.27-4.40之間徘徊,和2008年的比率相若。
下降中的付運訂單顯示現在的經濟活動未見興盛,而大量積壓的未付運訂單則預示,今後有一段長時間,都要先消化掉這些積壓下來的訂單,才能奢言復蘇出現。兩者合起來的解讀則更為不樂觀,大有進食過量、碰上消化功能衰弱的形勢。這樣下去,不單所謂的「春芽」不保,經濟更將進入長期疲弱的形勢。
更要命的是,中國在耐用品上是淨消費者而不是淨生產者,也就是說美國耐用品訂單的疲弱情況,或許間接地反映目前中國實際經濟狀況。
http://www.hkej.com/template/forum/php/forum_details.php?blog_posts_id=20649#msg_271533
Wednesday, October 21,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