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8, 2009

物流未確認內地復蘇旺勢 (刋於10月6日信報財經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周宣布上調對全球經濟前景的預測,其中對中國和美國第三季以後的經濟增長非常正面。國基會的詳細根據如何不得而知。不過,研究一下某些中美數據,對這些估計的基礎如何倒是有幫助的。本篇將先由內地的物流數據着眼,看中國的經濟活動。

耗電量未必可靠
如果內外經濟活動暢旺,公司利潤和國民收入都上升,消費增加,貨如輪轉的話,則物流業一定會隨之興盛。反之,經濟活動若只是局部暢旺,只有一部分公司和人的收入增加,則消費和物流業就不會跟隨資產市場般表現興旺。雖然理論上耗電量亦能反映經濟活動的情況,但在內地的計劃經濟下,各大國企可以受命增加生產,也可以強迫一些國有的分銷商勉強增加庫存,卻無法強逼市民消費。因此,耗電量可以上升,物流量卻不見得會按照比例增加。

從國家統計局下載的數據來看,2006、2007和2008年的物流數據以載重量計,每年同月的平均增長都有約11%至12%左右。然而,在2009年截至7月份為止,其平均增幅在7.97%左右。可是,以最近的四個月看,則增幅看似非常驚人:4月份才只有5.45%,5月份暴升至10.49%,6月份仍有9.85%,至7月份居然達17%。這是不是代表生產和消費都已強勁復甦呢?

正如樓市有所謂的剛性需求,消費市場亦有。在第一季最惡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因恐慌而連平日普通的消費都「慳住慳住」。只要恐慌情況一過,該買的東西還是要買,則先前未買的自然就會再買進補充。這在消費業是消化積壓的剛性需求;在生產業則是消化庫存。要把這因素撇除,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是計算累積的運輸量,把個別月份的上落「溝淡」,並且減弱個別時段剛性需求的影響。

消費總要看荷包
以累計運輸量變化計算,2006、2007和2008年的物流數據以載重量計,每年同月的平均增長都有11%至12%左右。2009年到7月為止,其平均增長只有5.15%,低於單月計算的7.97%。儘管2009年第一季的確拖低整體基數,但就算以火紅的4至7月份計算,最高的增長率也不過8.16%,與前述在7月份居然上衝17%有天壤之別。

由上述的分析來看,勢頭是有改善的,卻與坊間所傳的那種「旺勢」有所不同。尤其不能忽略的是中央到7月份已經前前後後向市場泵了超過7萬億元人民幣。但是,除了引起資產市場瘋狂上升,內外經濟活動卻並未像新聞中所見般火熱。說到底,市民消費多少還是要看自己荷包的,而已倒閉的工廠和被裁掉的工人,一時三刻是無法「復活」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