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昨天的題目「退市」再加少少補充。美國的M1和M2供應在2009年都比2008年有增加:分別有7.42%和3.50%。
雖然遠不如中國的33.16%和22.19%厲害,但是亦相當可觀——尤其是美國的經濟規模依然比中國大。而且,美國採用貨幣寬鬆政策,主要援助層面在銀行的流動資金和資產負債表上,通過國債和按揭證券買賣,把錢透過買賣差價,分別泵入銀行在聯儲局的戶口和銀行本身的投資資本上。至於銀行則根據條例和自身實力再自行決定借貸成本和借貸量。
內地指標性仍較國外強
這與中國的做法有所不同。中國以四大國有銀行為首,每家「內定」其每月的借貸額,然後各銀行「跟指標做人」。誠然,全球各銀行都要遵守資本充足比率,亦都有內定的銷售額,可是相對而言,內地的指標性仍然比國外強。
所以,內地調高存款準備金率明顯短期的影響力較大。特定市場亦因為資金鏈短,資金出路較少而較波動。但同時亦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以及「進退兩難」的情況下,政策較不貫徹到底。
與之相對的是,聯儲局增加貼現窗率,基本上影響不大。反而銀行由貼現窗口和各種短期資產購買相對抽緊,以及在國債回購上減低力度,但是聯邦基金息率仍與基準率上限相差11個點子,可以同時感受到對貸款質量要求嚴格、但仍鼓勵銀行借貸。如果再加上在奧巴馬演說時,要求對銀行進一步監管,則顯然與其說這是退市的第一步,毋寧說是要準備加強對銀行的監管的預備鐘聲。
說起黃金,從World Gold Council公布的2008年和2009年黃金供求量看,黃金在該兩年的總供應分別是三千五百一十三噸和三千八百九十噸,而總需求則分別是三千八百零六噸和三千三百八十六噸,結餘分別是負二百九十三噸和五百零四噸。再仔細看,黃金供應出現最大變幅是在2008年第三季、第四季和2009年第一和第二季,而需求最大變化出現在2008年第三第四季和2009年第一季,都是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尚未喘定之時。
先說需求。第一點有趣的地方是對飾金的需求大幅下降:由2007年的二千四百零五噸,2008年的二千一百八十七噸,下降至2009年的一千七百四十七噸;光是2008至2009就下跌了20.12%。而逐季同比2009年第一季至第四季分別下降26.53%、19.92%、26.18%和5.36%。
奢侈品需求看經濟
如果看奢侈品需求來看經濟,則一方面解釋了2009年頭三季的嚴峻,亦同時解釋了第四季相對和減少,並出現剛性需求反彈的現象。不過,總消費額仍然比2008年低20.12%,和股市及樓市,甚至一些消費市場顯示的「旺市」有所不同。恐怕這所謂的「春芽」很有點名不副實。
第二點是儘管黃金火熱,但是對金幣和金條的需求反而由2008年的六百四十九噸,下跌至2009年的四百四十噸,和2007年的四百四十六噸相若。買金條和金幣的多屬較長期的投資者,其目的旨在避險多於投機。反映在購買時間上,於2008年的第三和第四季達致高峰,分別是二百一十二噸和二百零五噸。.
但是,一到2009年,第一季居然跌到得五十二噸,其後亦只在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三十九噸間徘徊。估計除了要避險的已經在前兩季避險,亦恐怕與當時黃金較「抵買」有關(2008年第三季名第四季的平均價分別是871.60和794.76美元/盎斯,而2009年第一季是908.41美元/盎斯) 。不過,在後三季金幣和金條的需求仍然穩健,這應該與市場對法幣的信心不足有關。
論到最極端變化,當數第三點:ETF。2009年第一季需求四百六十五噸,遠超於整個2008年的總和的三百二十一噸。這又正是買金幣金條及其他零售黃金產品的需求低點。ETF的排擠作用把相當的金甲蟲,包括一些較傳統的,也吸引過來。可是,就在第一季的升後就大幅並連續下降至第四季區區的三十二噸。這到底是因為2009年第四季各市場「興旺」有關,還是其他原因?
轉回看供應部分。來自黃金礦場的供應,雖然整體而言2009年比2008年上升二百三十六噸,但是以同比來說,2009年首三季都有增加,但是第四季則下降七十噸 (把生產商的對沖計算在內),與需求的下降慢約一個季度。
另外,舊黃金回收的數量就一直有增長,由2007年只佔總供應量的27.54%,增加至2009年的39.82%。而各央行則大幅減少黃金供應,甚至改為吸納黃金,但是仍然和黃金需求量減少配合。
說了一大堆,最重要的是一則黃金需求量逐季減少,尤其自ETF的需求減少;供應方面舊金回收增長遠勝黃金礦的增長。因此一來金礦的供應其實有餘力卻仍需減產(維持價格);第二、金礦面對舊金回收的競爭;第三,儘管央行吸納了黃金,整體又已經減少供應,黃金於2009年已經供過於求。
黃金價格衍生來自政策,這當中對黃金在2010年的形勢或許有點啟示。
dtwchan@yahoo.com
Tuesday, March 2, 2010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