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8, 2010

提高最低工資引發通脹 (刋於2010-5-18信報財經版)

最近中國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措施,影響範圍甚廣,舉凡貨幣、物價、工資、利率、借貸及稅等都有涉及,動作甚大。按官方說法,這是為準備令中國經濟作結構性轉型,由粗放型生產社會轉變成高增值消費性社會。

如果從提高最低工資,並且強制僱主要和勞工簽勞動局出的標準勞動合同的命令,以期在提高工資並提高購買力一事來看,這倒是和向消費型經濟走出一步。

再加上對農村的建設和緩助,提高生活水平和保障,不只釋放農村的購買力,也意圖拉近貧富之間的距離。原意甚好。可是當局卻忽略了一個問題:經典通脹。

現在不是怕通縮嗎?再有通脹有什麼不好?

關鍵是收入的提升和物價上升到底有多脫軋。如果物品因工資和需求上升導致供不應求,又或者資產因社會的需求上升,用途增多而導致機會成本上升,或者生產力的擴張引發新市場並製造新需求,並形成預期物價和產值同時上升,則這通脹本身和經濟增長同步。而且,在自由市場的情況下,機會成本上升將會引起利率和貨幣幣值(資金成本)上升,最終達致平衡。

這當中牽涉:第一,工資是因為產值上升而上升嗎?第二產值是因為該區市場因素上升而上升嗎?

中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家的產值在制度、教育水平及產能等均上升下大幅上升,人民工資也因而得到改善,購買力上升並引發通脹。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通脹有其和經濟增長同步的因素。

可是,在這次金融海嘯後的反彈卻更多是源自國家的投資。本來,國家的投資也能形成上述的因素並令到通脹能夠和經濟增長同步。然而,中國的產業結構之前一直以出口為主,而全球其他地區的經濟卻仍然差勁,使中國相當部分的經濟不易復蘇。

以美國人的消耗額之大,是出口轉內銷後也承受不了的。偏偏此時中國卻加了最低工資,令各企業更大的壓力。

增加工資也帶來預期物價和資產價格的上升,造成外資流入,進一步抬高價格。但是,要注意的是,這預期背後建立於政策上,而政策的錢最終也是由市民的稅入和積存而來,羊毛出自羊身上,在缺乏市場經濟的真實支持下,最終會變成價格和經濟增速不相稱的局面。結果儘管居民收入上升,但是更大的通脹升幅大大侵蝕了人民真實的購買力。

dtwchan@yahoo.co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