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人在上海,近水樓台,如果不看世博似乎說不過去,故在星期日黃昏夜探世博,並且刻意不看熱門的國家主題館而看看在浦西的企業館,看看是否有特別或具前瞻性的展覽。
可惜,總體而言,除了個別館外,一般都缺乏個性和想像力。
以中移動(941)的館為例,入館時每人獲派一個類似 gamebot 的導遊器,原意是當你走到不同展地,相關資料就會在螢幕上彈出,並可跟參觀者互動。
可是,筆者手上的導遊器有點問題,並沒有反應。而館內有同樣問題亦不止筆者一個,有點「蝦碌」味。
筆者的友人早一天亦告訴筆者同樣問題。相對地,石油館沒有「蝦碌」,其三百六十度的大銀幕映片介紹視覺效果也不錯,只是欠了點創意。
通用汽車館相對較好。其中較有未來感的自然是它那些由電腦操控無人駕駛無軌汽車(正確點說應該是電車) 。儘管相關技術在幾年前英國已經出現過並連香港新聞亦有報道,不過,有相當改良,一來沒有需要再在「馬路」上(其實在館內) 安裝大量的訊號發射器作引導。
第二來車輛本身有安裝防止撞車的系統,一旦前車因故不按電腦要求停下,其他車輛亦會在得到數據後自行剎車避免碰撞。
電腦將安排交通
事實上,做到此兩者所意味的技術和觀念上革新,除了意味着將來可以由電腦安排交通,減低交通意外和堵車率,提升運輸效率外,更重要的是大量無線數據交換,機械對環境的感知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都發展成熟。
除了應用在交通運輸外,也可以應用到生產技術(更有彈性的生產工具和程序),現場工地施工,危險和極端環境救助和勘察,醫療(如果去到納米版做手術),各種無人服務,以致(誰都不願見到)軍事等。
事實上,雖然不可類比,而且只代表企業本身,但是中國和美國企業本身在文化上的分別:中國企業可以說務實,但也可以說是粗放欠前瞻力,對長遠未來規劃不敢想像,實際也缺乏長程規劃和發展策略,因此發展到自主品牌時就遇到瓶頸。
助經濟更快轉型
另一方面,美國的工業生產似已衰落,但是,一家差點破產的美國汽車業集團居然掌握了大量先進技術和研究,並且有能力和信心現場演示,當中包含的想像力、長程策劃能力和組織力,是現在財大氣粗、四處併購的國企所欠缺的。
但是,諷刺的是,這樣一家企業卻為規則所限無法有效控制和優化生產成本,更無法利用其領先的技術去穩固和發展領先地位,與歐日看齊。
由此推之,中美企業之間的互補性極強。當然,以今天內地企業發展神速,而且內地企業對知識產權又不夠尊重,以致不單欠缺內地研發動機,外國企業亦坦言作進一步深入合作。但是,內地企業在國外收購時宜多作深入研究,找尋出對方有本身失缺的戰略資產並運用之,才能夠更快速突破發展瓶頸而進入更高增值,甚至自身品牌的產品,也有助經濟更快轉型。
dtwchan@yahoo.com.hk
Friday, May 28, 2010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