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5, 2010

中國無法脫離歐美經濟依賴 (刋於2010-3-31信報財經版)

上星期提到中國的累計入口和累計出口如影隨形,上落很一致,就算把因出口需要入口原材料的因素撇除,依然看到累計入口額和累計消費額上升仍然和累計出口額有關。不過,累計線圖用於看總趨勢頗能把雜音隔離,卻未必容易把不同數據每個月變化的關係聯繫起來。所以請看看2009年中國的入口、出口、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開銷、零售、私人投資、M2和外滙儲備每月數字關係圖【圖一】。


放大圖片

圖一看起來頗為雜亂,但仔細一看,發覺有三組線的形狀頗為相似,第一組是入口、出口和零售;第二組是私人投資和外滙儲備;第三組是M2和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開銷。

零售額與出入口同步

由第一組【圖二】開始看,根本都不用多說,看看每月零售額,與出口額及入口額除了在2月前相差較大外,其餘幾乎是「 同升同跌」的關係,最多零售滯後一個月。仔細點看,會發現事實上出口額的曲線和零售額之間的「 相似」程度更甚於入口和零售的關係:出口約早零售一個月變化。


放大圖片

入口和出口基本同步,雖然有段時間入口和出口差距擴大(入口下跌、出口穩定),但是在這段時間內零售所受的影響不大。縱使把2008年的數據也混合在一起看【圖三】,仍然是出入口領先零售一至二個月。所以很明顯出入口影響個人和企業消費力再進而影響零售(消費)額,這方面又與美國的零售勾在一起,並在標普500指數上先行反映出來。


放大圖片

第二組【圖四】本身無甚特別,私人投資(以所有銀行的總貸款加上中國發售的金融工具)和外滙儲備關聯甚強。這一點看似無甚聯繫,只是圖形巧合而已。不過,再想深一點,在中國,外滙無論是從出口還是海外收入進來,一定要經過外管局和銀行結滙才能在內地變成人民幣作消費或投資用途。


放大圖片

出口與外滙儲備影響

這兩個中間機構都根據政策,透過買賣差價和外滙管制讓這些錢留在金融體系無法外流,並形成金融機構部分的資產基礎,以此為據在借出信貸予民間作投資或消費之用。因此,儘管外滙儲備和出口在圖表上關連不強,但是出口對外滙儲備從根本上來說有相當影響,間接影響民間投資和消費。既然如此,則美國本土消費對中國民間投資也有相當影響。

第三組【圖五】則甚為有趣,以每月的上落所組成的形狀看,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開銷和M2居然一致(尤其打從2009年5月之後),但是總體方向上則是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開銷不斷上升,而M2則持續減少。此二者其實都是由政府控制,也顯示政府本身的思維。投資在前者固然進一步改善中國的生產力,並且通過政府開支創造就業機會。


放大圖片

然而,「錢從哪裏來,在天上掉下來?在樹上生出來?」,說到底還是由稅收、各種收費和外滙管制而來。由於人民幣不是硬貨幣,更不像美元可以「愛印就印」,因此人民幣流通必須要有足夠的資產(流動和非流動都要)來支持。政府投資在長期的固定資產多了,就等於在國內和民間競逐原本有限的資金,在政策影響下,資金必然流向政府而非民間,令到在民間可用的資金增幅不足,變相減弱民間投資和消費的能力。

內需難持續

再者,政府搞基建,一般必然牽涉土地重新規劃和徵用,其溢出效應自會影響發展區土地和物業的價格。此外,由於目前中國政府的政策是通過地方政府和國企體現,前者利用發債手段籌措,後者通過政府合約、銀行(有土地抵押)融資和向全球資本市場集資,結果引起土地、物業和股價狂飆,並引致企業(特別是民企)經營困難。

在利潤減少下,政府尚要減少M2供應以壓抑貨品價格和工資互相追逐所引發通脹的怪局面,這令內需只能逞強於一時(當資產價格高漲時),卻無法真正形成一個持續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一旦重複投資形成浪費,令資產價格大幅調整時)。

如此一來,結果還是要依靠出口賺外滙去維持增長,無法完全脫離對美國和歐洲經濟的依賴。所以美國標普500指數和零售的表現也能夠相當程度反映中國未來的趨勢。投資者可以多加留意這整體趨勢和中國政策上變化去作投資決定。

dtwchan@yahoo.co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