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1, 2009

騰訊好賺過主題公園 (刋於10-21信報財經版)

上一篇文章談到不少所謂的高科技公司其實是「生人霸死地」,主要是運用當時的行業情況、法例,和結盟去鞏固地盤,而非單靠不斷革新其科技去獲得優勢。同時也談到騰訊現時利用其即時通訊的平台QQ建立有過億的戶口,其潛在的商機非常高。

在筆者截稿之際,騰訊於星期二半天收市升到147.3元,最高曾到過148.8元,和一年前約60元相比,升了一倍半!因此筆者順道貼市一番,和眾多投資者一起問:到底買唔買?或者放唔放?

更恰當地問:現在買,打算什麼情況才賣?

長短投資策略
如果旨在短炒,欲在數日甚至數小時間獲得5%至10%以上的利潤的話,則往後的基礎分析恐怕不能給予很大的幫助,蓋因在如此短時間的買賣中,鮮有重大的基本因素未被消化。做買賣的,能成交的價格就是「正確」的價格。所以,短炒寧可看市場氣氛和技術指標-缺點是這是100%的藝術,冇乜譜也。

尤其要注意打從年中報告說賺大錢後,陸陸續續有公司內部認股權證(option) 被出售獲利。換言之,該股票的供應將在股價上升中陸續增加。另一方面,根據其2009年中期報告,新的認股權證計劃亦出台中。因此,下降壓力和上升動力交疊,再加上外圍較波動的環境,股價的上落亦因而較波動,宜快入快出打閃電戰,並嚴守止蝕。

另一方面,如果想跟着騰訊的增長期的趨勢去賺錢,則先要理解該它的賺錢運作模式。

首先,騰訊像什麼?像主題公園的發展商。

其免費即時通訊平台QQ就像一塊已經做好基建和一些免費遊樂設施的地,不收門券的迪士尼或海洋公園。由這基本遊樂設施吸引人流後再加上收費遊戲和廣告而演變成完整的主題公園。更甚者,由主題公園發展至紀念品/玩具專門店以及其他周邊消費品,即是由個人電腦上網擴張至手機。

當然,這其中有個重大分別:在香港,建立主題公園要經政府批準以及投入大量的前期發展和早期營運的資金,入門門檻甚高。網絡平台,就算是大流量如即時通訊平台,既不需要政府批地,也不需要多少資金。最早風行的平台ICQ也不過是以色列的一家小公司發展出來。

騰訊如何維持其競爭力?除了一般的商業手段,尚有中國國情。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然而熟悉國情的人都知道,中央一向從嚴管理資訊的。而管理少量的內地註冊營運的網絡服務提供者,自然比管理為數眾多兼國際化的網絡方便容易。換句話,騰訊在這塊「地」上,幾乎已經有了特許經營權。儘管有MSN來爭,不過一來MSN的用戶較多為較成熟的工作人士,和QQ主力攻年青人有些不同;二來,以中國十三億總人口,四至五億城市人口來看,容納得起二家公司的競爭。
有了類同專用的即時通訊這種人流多的「寶地」,用戶的增長就挺可觀的了。

聚寶盆效應
根據騰訊由2004年起至今年6月的年報和中期報告,【圖】在5.5年內它的註冊賬戶由二億五千六百萬個增長至現在九億九千萬個,增長了約二點九倍,每年複式增長達33.3%;活躍賬戶(雖然沒有提供定義) 由八千一百萬個增長到四億四千八百萬個,增長了約四倍半,每年複式增長達40.7%;至於最高同時使用其平台的戶口數則由四百九十萬個增長至六千一百三十萬個,高達十一點五倍,每年複式增長達60.5%之多。註冊的賬戶代表虛戶數,活躍戶口代表總真正用戶數量(市場滲透力),而最高同時使用其平台的戶口數則能代表其服務的受歡程度。此三者均有非常驚人的增長,看來騰訊的「地」吸引了相當的人流。

聚了如此大之人流,就算每人賺1元都很了不得,到底騰訊的賺錢能力如何?篇幅所限,下回分解。

http://www.hkej.com/template/forum/php/forum_details.php?blog_posts_id=20688
http://www.hkej.com/template/dnews/jsp/detail.jsp?dnews_id=1055&title_id=138182

耐用品訂單反映經濟虛實(下集) (刋於10-20信報財經版)

上周二(10月13日)本欄提及,美國的耐用品新訂單的數量是用公式計算,而不是直接調查出來的。根據美國國家統計局的製造業數據的網頁的FAQ上說明,由於不是所有廠商都能提供新訂單的數量,因此只好用前述的公式:新訂單 = 即月已付運訂單 + 即月未付運訂單-上月未付運訂單來計算,結果導致前述例子的問題。

今次把最近數月的數據一併列出(以10億美元計):

3月份:160.9 = 175.1 + 759.0 - 773.2
4月份:163.5 = 173.8 + 748.7 - 759.0
5 月份:167.5 = 168.9 + 747.3 - 748.7
6 月份:161.2 = 168.3 + 740.2 - 747.3
7 月份:173.7 = 173.3 + 740.6 - 740.2
8 月份:167.5 = 171.3 + 736.8 - 740.6

套用上周一文所述的例子,明顯地由3月至5月均是「假上升」,至6月才真正顯示出這「新增」數字, 是由積壓的未付運訂單開始付運所造成的。直至7月才有一個較「實質」增長,可惜卻不能維持到8月——而且在8月又重新開始付運訂單和未付運訂單同時下降的態勢。

要作較全面分析,就把從1992年至今的耐用品新訂單的數據用曲線表示出來。參考上周二刊出附圖,截至2008年上半年為止,無論新訂單還是已付運訂單,以致庫存貨品的金額都是很穩定上升。直到2008年下半年開始至今年3月,則急速下降至2003年下半年的水平。

可是,與此同時,未付運訂單的金額數量則由2003年開始急速上升,和其餘的數據脫軌。

儘管在2008年下半年未付運訂單的金額數量開始下降,但是下跌速度和其餘的數據相比則緩慢得多,僅退回至2006年年底的水平而已。這意味不少企業積壓着已出售卻未付運的耐用品。

對於製造業的公司來說,未付運是無法收足付款的,反映在賬目上不是盈利不足(尚是「未賺取的盈利(unearned revenue)」) 就是應收未收賬目的增加,都是對企業不利的因素。在經濟角度上看,這等於客戶身處的經濟體(國內外均可) 尚未處於真正興旺的狀態,和客戶先前的展望不符。

這同時影響另一個美國的數據——供應管理學會指數的準確性,因為它是建基於調查統計公司管理人的展望而不只是實質的數據。

因此,除了看金額數字的變化外,大家應該同時看二個比率:庫存和已付運貨品比(inventory-to-shipment ratio), 以及未付運和已付運貨品比率(unfilled orders-to-shipment ratio) 。

參見下圖,從1992年這二個比率總體上都一直由分別是1.97和4.21,下降至2000年的1.43和2.61左右,之後橫行至2005年重新上升,並在2009年5月時到達1.91和4.42,後者更打破1992年時的高點。到現在為止兩者分別在1.80-1.90和4.27-4.40之間徘徊,和2008年的比率相若。

下降中的付運訂單顯示現在的經濟活動未見興盛,而大量積壓的未付運訂單則預示,今後有一段長時間,都要先消化掉這些積壓下來的訂單,才能奢言復蘇出現。兩者合起來的解讀則更為不樂觀,大有進食過量、碰上消化功能衰弱的形勢。這樣下去,不單所謂的「春芽」不保,經濟更將進入長期疲弱的形勢。

更要命的是,中國在耐用品上是淨消費者而不是淨生產者,也就是說美國耐用品訂單的疲弱情況,或許間接地反映目前中國實際經濟狀況。

http://www.hkej.com/template/forum/php/forum_details.php?blog_posts_id=20649#msg_271533

Thursday, October 15, 2009

騰訊的「地利」(見信報10-14 財經版)

戰爭主要有兩種形式「運動戰」(maneuver warfare)和「陣地戰」(positional warfare)。前者指軍隊利用刻意的移動找尋戰機獲勝,而後者則利用有利的位置殲敵退敵。一個主流動,一個主佔據。

在商場上,運動戰的心法可應用於金融證券業這些需要透過資金流動去找尋和掌握商機的行業,也可應用在需要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服務,以把自己特立於其他對手的供應商和製造商。陣地戰則見於地產發展商和零售商透過佔領有利的位置去爭取利益。非常流行的「藍海戰略」亦是要求商家找尋未被佔領的有利位置去發揮。

電腦和 I.T. 服務/產品,主要應採取哪一種策略?

I.T. 巨人擅打陣地戰
電腦和 I.T. 是以對用家提供獨特和方便的服務/產品去賺取盈利。按此而論,電腦和 I.T. 企業無時無刻都得根據客戶的最新需求,更新甚至改變自己的服務和產品,以保持市場佔有率。事實上,光看網絡遊戲商一方面為其現成的網絡遊戲不斷更新和擴張內容,另一方面則不斷推陳出新,以避免給競爭對手挖牆腳,並盡可能擴張市場份額,便可見一斑。至於不到三個月就出新款的個人電腦和手機市場,就更加不在話下了。

然而,要是觀察成功的 I.T. 服務/產品商,如英特爾、微軟、Google、蘋果,它們更多是利用其有利的位置,而不是強勁的技術或者新穎的產品,在市場上立足並壯大業務。英特爾和微軟都是利用與個人電腦公司的綑綁式銷售起家;微軟更利用其運作平台視窗的優勢位置,進一步建立在其他應用軟件以至互聯網工具的壟斷。Google則全力控制和壟斷其在網站搜索的優勢位置,再進一步擴張。至於被年輕人當「潮品」的蘋果 i-Pod 和 i-Phone,也是透過與影音內容供應商及手機網絡供應商的綑綁式合約,去佔領和控制其目標市場。

這和地產發展商先圈地後發展的情況相類似:微軟的運作平台視窗、Google的網上搜索系統、蘋果的影音網上下載播放權等,就是他們的「地」,而據此衍生出來的 I.E.、Office、Google Map、i-Pod 和 i-Phone及其內容等,則有如建築在上面的物業。有些地和物業可以把使用權賣出(如視窗、Office、i-Pod和 i-Phone的硬件),有些則出租(如那些網上收費服務,i-Pod和i-Phone的下載/使用月費),有些則充當「廣告板」(如Google)。但是,說到底,沒有地就沒有上蓋。因此,它們都運用以下的五字策略:

「生人霸死地。」
「生人霸死地」最近成為城中熱門的騰訊(700),亦同樣採用「生人霸死地」的策略。其「地」就是即時通訊平台 QQ,連帶的排他性軟件使用協議(用了QQ 後再用其他即時通訊平台,那些平台會出現問題),以及騰訊與國內電信及移動網供應商的服務分成協議。騰訊明顯知道靠 QQ 今天能夠有九億九千萬個註冊戶口,四億四千八百萬個活躍戶口,六千一百一十三萬最高同時在線戶口,以及九億九千九百九十六萬個小時平均每日所有用戶在線時間這種盛況,連收費服務都分別有四千萬用戶(互聯網)和一千七百二十萬用戶(移動及電信)。所以,騰訊在2008年亦投資了約5.7億元在添置電腦設備上,以保持其「地」的優勢。在這塊有九億幾戶「居住」的「地」上,騰訊可以有近乎無限的商機。篇幅所限,下周再談。

Tuesday, October 13, 2009

大話怕計數—耐用品訂單「升」? (刋於信報10月13日財經版)

本欄上周淺析過一些中國的經濟數據,今天且換換口味,談一些美國的數據。開始之前,請讀者代入以下的情景:

貨品積壓
賬目扭曲假設你是一個機器廠老闆,1月份有100萬元新訂單,2月份有105萬元新訂單,3月份有110萬元新訂單,如果每個月都是每天八小時、一個月開工二十五天,那麼驟眼看來,機器廠的生意一直都有增長,應該值得「烚皮」,對不?   

且慢,如果我再告訴你,這個數字不是直接統計出來,而是把每月付運訂單加上即月的未付運訂單,再減去上月的未付運訂單(頭暈了吧)計算出來的,你還會那麼「烚皮」麼?

大話怕計數:   

假設去年12月未付運訂單價值為250萬元。   

新訂單=即月已付運訂單 + 即月未付運訂單-上月未付運訂單:

1月份:100萬 = 150萬 + 200萬 - 250萬
2月份:105萬 = 130萬 + 175萬 - 200萬
3月份:110萬 = 110萬 + 175萬 - 175萬

常被視作經濟盛衰指標  
這樣一看,原來1月份到2月份的所謂「增加」,完全是由公式計算方法「衍生」出來。說清楚一點,不論即月付運抑或未付運訂單,實際上都在下跌,只不過因為積壓下來的未付運訂單開始付運,這才變為所謂的「新訂單」。2月份到3月份的「上升」亦然。假使到4月份計算出來的「新訂單」是115萬元,而已付運訂單下跌至90萬元,由於3月份的未付運訂單是175萬元,4月份的未付運訂單倒過來算就是200萬元了。雖然未付運訂單比3月上升了,但已付運的訂單依然在下跌,意味積壓貨品和應收賬同時增加。就算利用財技可以讓機器廠盈利先入賬而支出分開並延遲入賬,甚至取得稅務優惠,公司的問題依然存在,只是在賬目上被「扭曲」反映出來而已。  

現在讓我們看看下列數據(以10億美元計):   

3月份:160.9 = 175.1 + 759.0 - 773.2
4月份:163.5 = 173.8 + 748.7 - 759.0
5月份:167.5 = 168.9 + 747.3 - 748.7

這和上述的例子何其相似!這是什麼數據?

答案:2009年美國耐用品新訂單。

美國的耐用品訂單數據是其中一個被市場看作經濟活動重新活躍起來的指標,而且屬於較實在的一類。理由很顯淺:耐用品,包括各種運輸、開採、建築、製造、通訊、計算、國防等等的機械和設備,生產和消耗周期較一般日用品長,而且與經濟活躍程度存在較密切的關係。經濟活躍,人對衣食行資訊的要求增加。當需求超過當前的生產力時,對能生產這些必需品的設備的需求也會增加,並最終反映在對耐用品的新訂單上。經濟學家會用耐用品新訂單的變化,作為其中一個肯定經濟復蘇的指標,原因在此。

可是,這樣一個指數,卻不是直接調查統計出來,而是「計算」出來的。關於耐用品新訂單數據對經濟帶來的啟示,下周二再談。 

Thursday, October 8, 2009

內地消費未許樂觀 (刋於10月7日信報財經版)

本欄昨日以物流業的運輸量作為衡量目前中國經濟情況的其中一個方法。單以此法而論,中國的經濟活動並非人們所想的興旺。不過,如果只觀察內地各大城市和香港的市面,卻又和物流業顯示的數據相反。先不說香港的八百方呎2450萬元成交天價豪宅,又或今天在上海通街新落地的寶馬、雅迪、奔馳(平治)、保時捷和法拉利;單看他們買手機,名牌手袋如LV和Chanel,時裝如Gucci、 Prada、Ferragamo等一擲千金的豪氣,實在難以叫人相信目前內地經濟沒有想像中好。

這個分歧引發出一個問題:這幫豪客到底是少數抑或是多數?

單看大城市恐以偏概全
中國有人口十三億,就算有能力每月除必需品外作額外消費的人只有1%,也達一千三百萬之譜。8月份訪港總人數二百八十三萬四千,假設全部從內地來兼屬有能力額外消費的一群,上述假設數字也足夠支持香港五個月的人流量。更何況內地有能力每月額外消費的人不止一個巴仙?


換句話說,單看大城市的市面情況,難以對內地經濟有一個較準確的認識。

搜尋國家統計局的網頁,發現兩套跟零售業有關的每月數據:一為消費品按月總零售額,另一為相對零售物價指數。前者量度零售量,後者則有助估計到底零售量是因為消費力改變而增加,還是因為物價改變而引發變幅。

先說前者【圖一】。由2004年至2009年,有兩年的增幅最為驚人,分別是2006年和2008年,平均每月與之前一年同比增長是20.39%和21.66%。其餘的幾年,2004年和2005年增幅都在17%至18%之間,2007年則只有16.67%,不過依然比2009年至7月為止的15.04%強。可是,這樣比較不算公平,因為如圖一所示,這幾年的消費額都有同一個周期,對截至7月份的數據恐有拖低之嫌。不過,如果以2009年3月低位反彈至今作比較基礎,今年的增幅範圍是14.7%至15.37%,比其餘各年(2004: 17.46% 至18.84%;2005: 16.1%至18.25%;2006: 23.83%至26.05%;2007: 15.55%至17.1%;2008:21.6%至23.3%)都低。

固然,在其他各國都人仰馬翻的情況下,中國居然能在消費上保持雙位增長,殊不容易。可是,考慮到目前的增長比以往疲弱,再加上出口極差,要在GDP上保八,可真要付出極大的努力(順便給大家參考一下各年的GDP增長:2004年9.5%,2005年10.08%,2006年10.98%,2007年12.08%,2008年9.13%。2008年消費總額狂飆,卻被通脹影響GDP不過是9.13%,現在經濟不及,雖然沒有通脹,那又如何呢?)

工業消費股或借勢炒跌
當我們再和第二個因素:價格【圖二】 連動起來看,情況就更不容樂觀了。圖二顯示,由2004年起,內地每年物價都有所增長,就算在中央降溫政策下的年份,物價依然飆升。可是,由2009年2月份開始,零售物價一直比去年同期低。儘管個別項目如食品依然有增長,但大部分消費品的物價依然下跌。假使物價和去年相若,那麼零售總額又會怎麼樣?

在如此形勢下,就算有十.一超級黃金周撑場,各廠商以至零售商的利潤恐怕只能「低空掠過」 。再加上基金還有一個多月就結算,都準備轉倉至較低風險的組合。因此,工業股以至消費股有可能借勢炒跌。小心,小心!

物流未確認內地復蘇旺勢 (刋於10月6日信報財經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周宣布上調對全球經濟前景的預測,其中對中國和美國第三季以後的經濟增長非常正面。國基會的詳細根據如何不得而知。不過,研究一下某些中美數據,對這些估計的基礎如何倒是有幫助的。本篇將先由內地的物流數據着眼,看中國的經濟活動。

耗電量未必可靠
如果內外經濟活動暢旺,公司利潤和國民收入都上升,消費增加,貨如輪轉的話,則物流業一定會隨之興盛。反之,經濟活動若只是局部暢旺,只有一部分公司和人的收入增加,則消費和物流業就不會跟隨資產市場般表現興旺。雖然理論上耗電量亦能反映經濟活動的情況,但在內地的計劃經濟下,各大國企可以受命增加生產,也可以強迫一些國有的分銷商勉強增加庫存,卻無法強逼市民消費。因此,耗電量可以上升,物流量卻不見得會按照比例增加。

從國家統計局下載的數據來看,2006、2007和2008年的物流數據以載重量計,每年同月的平均增長都有約11%至12%左右。然而,在2009年截至7月份為止,其平均增幅在7.97%左右。可是,以最近的四個月看,則增幅看似非常驚人:4月份才只有5.45%,5月份暴升至10.49%,6月份仍有9.85%,至7月份居然達17%。這是不是代表生產和消費都已強勁復甦呢?

正如樓市有所謂的剛性需求,消費市場亦有。在第一季最惡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因恐慌而連平日普通的消費都「慳住慳住」。只要恐慌情況一過,該買的東西還是要買,則先前未買的自然就會再買進補充。這在消費業是消化積壓的剛性需求;在生產業則是消化庫存。要把這因素撇除,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是計算累積的運輸量,把個別月份的上落「溝淡」,並且減弱個別時段剛性需求的影響。

消費總要看荷包
以累計運輸量變化計算,2006、2007和2008年的物流數據以載重量計,每年同月的平均增長都有11%至12%左右。2009年到7月為止,其平均增長只有5.15%,低於單月計算的7.97%。儘管2009年第一季的確拖低整體基數,但就算以火紅的4至7月份計算,最高的增長率也不過8.16%,與前述在7月份居然上衝17%有天壤之別。

由上述的分析來看,勢頭是有改善的,卻與坊間所傳的那種「旺勢」有所不同。尤其不能忽略的是中央到7月份已經前前後後向市場泵了超過7萬億元人民幣。但是,除了引起資產市場瘋狂上升,內外經濟活動卻並未像新聞中所見般火熱。說到底,市民消費多少還是要看自己荷包的,而已倒閉的工廠和被裁掉的工人,一時三刻是無法「復活」的。

Monday, October 5, 2009

美國的情況

美國在上週一共只拍賣了總值約810億美元的短期國債,和前週拍賣了2,130億美元的國債相差2.63倍,再加上有關的短期美債在上週的二級市場的孳息率非常穩定,基本上是以打和的價格成交。因此無法讓買家短線買賣獲利—也就等於沒有從政府中拿到錢。

另一方面,儘管二級市場的長債的孳息都有一定幅度的回落:30年期的在10月1日收市時報3.98%,比前週4.20%跌了0.22%;10年期的由3.45%跌至3.21%和7年期的由3.07%跌至2.82%;但是,由於上週沒有拍賣長債,等於沒有新錢從政府流入。

換言之,在前週瘋狂向市場泵錢後,上週聯儲局只是利用前週的慣性而沒有額外的增加貨幣供應—這證諸於上週聯邦儲備銀行的長債戶口增加了2,856.9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美元缺乏新的供應,令炒作的資金也相對地缺乏新的彈藥。另一方面,本週公佈的數據中,新伸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失業率,開工工時,工廠訂單和消費者信心指數均低於預期並且比上一期的數據差。再加上技術上看美股已經累積相當的升幅,而且基金的” 埋數期” 又越來越近,因此紛紛轉倉至較保守的組合先保持勝果。

於是,除了美國政府繼續壓低孳息曲線以鼓勵金融機構借貸外,更有可能是有資金不看好遠景而預先避險,資金買美元和美債,導致美國長債的孳息下跌,美匯指數亦由前週最低的73.9704回升至77.67。當然,相對地股市下跌,金市亦相對疲軟。

展望來週,由於將會有較多的債券拍賣,而財長亦聲明現在不談退市(顯然受到上週的市場表現影響)。就算陽奉陰違,在現時這個底子甚虛的形勢下,恐怕只會繼續以一個至個半月的小週期進行泵兩至三個星期的錢然後停止供應一兩個星期。如果和機構投資者的換馬保持勝果甚至平空倉的行動配合起來看,則先前受熱捧的股份會下跌而抗跌力較強的股份應會有資金買入暫避風頭。另外,在各貨幣除日圓外回軟後,來週或會因為較多美元供應而重新買入,黃金亦然。而環球方面,美元較充足的供應應可以讓炒家利用上週的下跌買入再重新炒反彈。至於幅度如何則要看氣氛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