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8, 2009

內地消費未許樂觀 (刋於10月7日信報財經版)

本欄昨日以物流業的運輸量作為衡量目前中國經濟情況的其中一個方法。單以此法而論,中國的經濟活動並非人們所想的興旺。不過,如果只觀察內地各大城市和香港的市面,卻又和物流業顯示的數據相反。先不說香港的八百方呎2450萬元成交天價豪宅,又或今天在上海通街新落地的寶馬、雅迪、奔馳(平治)、保時捷和法拉利;單看他們買手機,名牌手袋如LV和Chanel,時裝如Gucci、 Prada、Ferragamo等一擲千金的豪氣,實在難以叫人相信目前內地經濟沒有想像中好。

這個分歧引發出一個問題:這幫豪客到底是少數抑或是多數?

單看大城市恐以偏概全
中國有人口十三億,就算有能力每月除必需品外作額外消費的人只有1%,也達一千三百萬之譜。8月份訪港總人數二百八十三萬四千,假設全部從內地來兼屬有能力額外消費的一群,上述假設數字也足夠支持香港五個月的人流量。更何況內地有能力每月額外消費的人不止一個巴仙?


換句話說,單看大城市的市面情況,難以對內地經濟有一個較準確的認識。

搜尋國家統計局的網頁,發現兩套跟零售業有關的每月數據:一為消費品按月總零售額,另一為相對零售物價指數。前者量度零售量,後者則有助估計到底零售量是因為消費力改變而增加,還是因為物價改變而引發變幅。

先說前者【圖一】。由2004年至2009年,有兩年的增幅最為驚人,分別是2006年和2008年,平均每月與之前一年同比增長是20.39%和21.66%。其餘的幾年,2004年和2005年增幅都在17%至18%之間,2007年則只有16.67%,不過依然比2009年至7月為止的15.04%強。可是,這樣比較不算公平,因為如圖一所示,這幾年的消費額都有同一個周期,對截至7月份的數據恐有拖低之嫌。不過,如果以2009年3月低位反彈至今作比較基礎,今年的增幅範圍是14.7%至15.37%,比其餘各年(2004: 17.46% 至18.84%;2005: 16.1%至18.25%;2006: 23.83%至26.05%;2007: 15.55%至17.1%;2008:21.6%至23.3%)都低。

固然,在其他各國都人仰馬翻的情況下,中國居然能在消費上保持雙位增長,殊不容易。可是,考慮到目前的增長比以往疲弱,再加上出口極差,要在GDP上保八,可真要付出極大的努力(順便給大家參考一下各年的GDP增長:2004年9.5%,2005年10.08%,2006年10.98%,2007年12.08%,2008年9.13%。2008年消費總額狂飆,卻被通脹影響GDP不過是9.13%,現在經濟不及,雖然沒有通脹,那又如何呢?)

工業消費股或借勢炒跌
當我們再和第二個因素:價格【圖二】 連動起來看,情況就更不容樂觀了。圖二顯示,由2004年起,內地每年物價都有所增長,就算在中央降溫政策下的年份,物價依然飆升。可是,由2009年2月份開始,零售物價一直比去年同期低。儘管個別項目如食品依然有增長,但大部分消費品的物價依然下跌。假使物價和去年相若,那麼零售總額又會怎麼樣?

在如此形勢下,就算有十.一超級黃金周撑場,各廠商以至零售商的利潤恐怕只能「低空掠過」 。再加上基金還有一個多月就結算,都準備轉倉至較低風險的組合。因此,工業股以至消費股有可能借勢炒跌。小心,小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