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 2010

德國經濟平衡利多於弊 (刋於2009-12-29信報財經版)

德國是全球第四大和全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以2009年累計至第三季GDP的組成部分,漁農林木業佔0.85%,工業(包括能源)佔21.70%,建築佔4.6%,貿易和運輸佔17.67%,金融、租賃和其他商業服務佔31.39%,服務業佔23.78%。如果用另一種的組成方法,即「GDP = 私人消費 + 政府開支 + 投資 + 出口 - 入口」計算,則私人消費佔58.12%,政府開支佔18.75%,投資佔19.77%,出口佔39.71%,入口佔36.36%。德國的出入口淨值佔GDP的3.35%,微微出超,是比較平衡的貿易,因此,德國不會像美中經濟體那樣分別單邊資本賬和流動賬過剩。其原材料方面亦無甚產出,也不像澳洲、加拿大、巴西和俄羅斯這類靠原材料出口賺錢的國家。儘管金融及商業服務佔其大宗,但其生產和貿易的比重不低,再加上本地的消費服務,德國的經濟整體而言也是比較平衡,也不像英國那麼倚靠金融業。

工會影響力大

這影響到德國政府毋須採取過激的金融政策,因為尚有其他行業可以撐住德國的經濟。

看看德國的貨幣政策。基本上德國央行是跟從歐洲央行的政策,在金融風暴後審慎地擴張貨幣基礎刺激經濟,其L由2008年10月的18760億歐羅開始穩步擴張,至2009年1月就已經平衡在19000億歐羅左右,甚至在近期還下跌至18750億歐羅左右。總的來說,一年左右貨幣基礎還輕微下跌了0.1%,就算把歐羅兌美元同期的漲幅約3.46%計算進去,甚至下跌得更多,和同期美國的貨幣基礎增加2%、中國甚至增加了18%,不可同日而語。

公共開支方面,德國政府並沒有在2009年大舉增加,和第一季相比只增加了20億歐羅,約2%;和去年同比增加4.7%;預算方面,如果以今年第一季和去年第一季相比增加約139億歐羅,增加約63%,但和美國、中國和英國等相比不算激烈。以上兩者結合起來,反映在德國政府的債券上,六個月和十二個月的短債孳息率和隔夜基礎息率的息差現在分別是8和23.9點子,二年期和五年期的分別是19和138點子,十年期的是255點子;而且所有債券的孳息率在這一年和基準息率的息差都很穩定,最厲害的(出現在五年期)才約100點子左右。這和美債的動輒就數百點子的上落也很不同。

以上的情況來看,德國政府本身的財政狀況和信貸的問題不大。那麼就業市場又如何?

德國的失業率在本年10月約處7.6%水平,和去年同比上升約0.4個百分點左右,甚至比2005至07年年初的雙位數字還要改善。勞工成本而言,人工方面頗為穩定,津貼方面亦然。整體看來不俗。

不過,在德國整體看來穩定的同時,也有三項風險。

第一,儘管其失業率和人工都不俗,但是首先不能忘記的是德國的工會相當具影響力,員工代表可以進入企業的其中一個董事會參與企業的決定;因此,它們不是說要裁人減人工就可以如願。更重要的是,當失業率沒有改善時,公司空缺卻一直下降,由1月的五十三萬四千個,一直跌至現在的四十六萬四千七百個,這不是個好現象。況且,德國的工資雖然穩定,但是也等於說個人收入也不會突然上升,「谷」起消費。此外,如果企業的收入下降,原材料價格上升,工資和職位又無法減少,則企業的競爭力和利潤始終受影響。

第二,德國緊跟歐洲央行的政策採取較保守的貨幣政策,長期而言,固然能建立穩定的信貸能力,但是短期面對美國採取弱美元的政策,則德國企業必然面對歐羅滙價「企硬」的不利情況。與此同時,歐美的息差和匯價變化又不足以引發利差交易,也不足以吸引外資來投資和上市,變相令到德國企業也無法享受由銀行和外資較充裕的資金供應。同樣影響到商業上的競爭力(當然,國際企業是全球化集資的,國際投行亦提供環球服務,但是對於只能做地區生意的企業和銀行就成為問題─而這些企業都是國家經濟的中堅)。

復蘇進度受阻

三、德國較平衡的經濟,一方面令到它不會因為金融和地產的打擊而倒下,倒過來說,也因此不是純用印銀紙和「塞」銀紙入金融機構就可以解決。德國的GDP在工業上板塊一年內下跌了約30%,出口也減弱了約20%,固定資產投資在機械和設備上也下跌了約25%,德國的就業人口中有約20%強和25%分別在工業和貿易及物流業工作,所以工業和貿易因世界經濟不景而收縮,對德國人的就業和消費前景有深遠的影響,並影響消費和地產市場將來的前景。由於工業的復蘇是需要時間的,這也影響到德國經濟復蘇的速度。

總結來說,德國在較穩健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下,政府的赤字和信貸短期內應都不會出現重大的上落甚至危機。它比較平衡的經濟基礎,以及其聞名於世的高質產品亦讓它能創造相當價值去換取各種資源。但是在「美中日英澳」這幾個經濟體都採取激烈的貨幣和金融措施下,德國(和其他歐盟的發達國)將因保守而損失部份的市場分額,並讓對方能趁機整固,變相用歐羅和歐洲經濟的穩健去為對方埋單。也因此,歐洲和德國有被逼採取較激進措施的壓力,而關鍵就在美元──也就是對美國本身到底有多大的信任。

雖然如此,德國的穩健可為中長線的投資者提供一個不錯的選擇。

dtwchan@yahoo.co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