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5, 2009

幻想

上周六和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外藉商業顧問吃晚飯。席間自然談到最近的營商環境。
他劈頭問了一句“你覺得哪一個國家最先復甦?”“中國吧”我反射地答道。他沒有反應,然後話題就轉到其他方面去了。

然後是昨天KMS兄談到真正可怕的通縮—即資產大幅貶值導致商號週轉不靈,儘管以現況來說低的資產使用率會更可怕—這倒是刺激筆者重新思考:真的是中國最先復甦,又或者怎樣才算復甦?

把” 連續兩季的GDP出現正增長” 這類的定義拋開;粗淺地說,所謂的復甦,就是經濟活動持續活躍。再粗淺地說,無論投資者,企業家、上班族、政府和不生產者都覺得”明天會更好” ,而且明天還真的能實證這感覺。

單以”明天會更好” 的感覺來說,亞洲一帶,日本除外,倒真的頗有這種感覺。問題是能否實證而已。假設亞洲先復甦,國民消費的增長能否滿足供應鏈的剩餘產能至最佳點是一個關鍵。

以既沒有”明天會更好” 的感覺,而且看來又不會有實證的美國來說,按道理應該不會先復甦。可是,在這裡筆者來一次幻想:美國會先復甦,其來源與以往的復甦一樣:它的研發到推廣的總體能力。

不錯,美國的消費能力和企業貸款能力都正在低迷,但是美國尚有大堆的創投私募基金和隱形富豪,其投資運作及盈利都是黑箱作業,用英文說是”off-the-grid” 。又由於不是上市公司,其資金來源也不單靠銀行融資,尤其對小形的項目而言,幾個有銀仕牽頭再加上一些小投和銀行支持已經可以啓動,企業貸款的收縮對它們的影響—只要老細” 頂得住” —實屬有限。

美國的研發一直都多,專利也多,專才更多;美國相對寬鬆的環境和不用畏懼以言入罪的風險鼓勵研究者敢於創新。美國的企業,縱使在後海嘯的收縮情況下,依然比歐洲同行敢冒風險,也比亞洲的同行懂冒風險,關鍵是有沒有優秀的項目/產品/服務去讓他們推廣至全世界。

現時各國無不談綠色產業,而其政府亦加強有關方面的立例管制,這當中是商機無限。表面看歐洲和日本,甚至中國,都比美國先行。可是,這不代表美國從來沒有做有關的研究。美國,無論在其本土和外判至加拿大,一向有大量的機構和資源投放在相關的研究(筆者讀大學本科時已參與過油電混合車的開發,而且從師兄所繼承過來的技術已經頗為成熟) 。推廣不成的原因更大程度是政策和商業考慮。

可是,現時兩者的條件都開始有利。剩下來是奧巴馬政府願不願意堅持製造有利的環境並全力發展這事業。相對弱的美元甚至能加強和歐日的競爭能力(更何況如果通脹重臨,弱美元還可以幫助”賴賬”) 。只要在一個產業上突破,行銷全球,資金重臨,則國債和就業問題可解,並重新帶旺消費和房產。一切問題皆可解決。

美國先復甦—這在現在還是一個幻想,不過未來的事,誰知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