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4, 2009

答Sota問(見2009-7-14信報網壇)

Sota兄:不錯,你所說的東西的價格穩定,沒有縮水,可是也沒有脹幅,要說生活物價上漲,似乎亦欠妥。

當然,如果我們以嚴格的定義去看通脹,早就可以說是惡性通脹—看看美國政府和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就可以知道。

而由於香港採取聯繫匯率制度,中國則將人民幣主要盯緊美元,這兩個地區跟著一起通脹,非常自然。

然而儘管政府大量供應信貸,除個別市場外,貨幣並沒有大量增加,物價平穩,這是因為錢沒流出去。

證券市場熱,在其短期的風險回報和流動性高於企業融資;樓市熱,在其為不會損耗(樓宇當然有,但是長;土地理論上沒有;使用權為附帶租值,不論),至不濟就放到長期資產裡,而且尚有一定的再抵押的價值。

問題是:光靠以上兩個市場是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經濟價值還是要由經濟活動去創造,而不是單純的投機炒賣。證券買賣雙方(除IPO外)本身只有價格轉移而沒有創造價值。中介提供服務本身當然可以創造價值。不過,除非有源源不絕的廉價貨幣供應,不然這個音樂椅遊戲終歸中斷。

不錯聯儲局和美國政府正用這一招去救美國的金融業,林行止先生的文章提出了這一點。不過,當中的替代效應不容忽視。資金寧可往證券市場都不願都信貸市場會減弱經濟活動。如果把過剩的產能也計算在內,則總體的就業和收入會減少至比2006-2008低的水平橫行。

中國作為美國的貿易夥伴和債主,說不受影響是不現實的。當然,中國的市場尚在發展中,機遇較多,再加上資本賬未正式開放,留在中國的資本相對較充裕,這是現在較沒那麼壞的原因。

然而現在四大國有銀行雖然是國企,但是運作模式已經徹底商業化,因此在扭曲地便宜的資金驅使下其行為和美國同業沒有兩樣。結果亦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