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4, 2010

QE2用途有限 (2010-11-8 - 9信報財經版)

G20峰會舉行在即,各國目前均討論美國QE2的影響。多數國家都在斥責美國此舉為世界提供大量亂竄的熱錢,令通脹加據,減低國民實質收入,加重企業負擔,最終催谷新一輪泡沫,然後當泡沫爆破時.環球市場再次受到傷害。


其實,各國的嘴上憂慮雖然屬實,但形勢未必如此一面倒。


細心點想,美國增加流動性,以其本國立場而言,無可厚非。筆者認為,各國真正的憂慮,特別是歐洲和日本,不是量寬所製造的熱錢,而是美元滙率的影響;至於發展中國家內才剛崛起而又體積較小者如越南,又或者沒有外滙管制而又雙赤者如印度,才是真正懼怕大量熱錢的流進流出;而已有基礎的新晉者如中國和巴西,則機會和風險共存;已發展的地區──澳洲將面對滯脹,香港將面對聯滙被衝擊。


上面的話說得有點遠。不如先討論一下,量寬對振興美國經濟有沒有效用?以下是筆者在一些場合和美國商人的談話:


「賴因先生,為什麼那麼逼切的來中國找機會?中國很多條件、法制、金融體制和對知識及品牌尊重上都沒有美國好。」


「陳先生,實不相暪,我們也不只想到中國市場。拉美和非洲都嘗試;然而,中國的幅員大,就算滲透率再低也非同小可。非洲幅員雖大,卻太過混亂落後;拉美與中國經濟體系確實可以競爭;然而,他們的產業面不及中國闊,變相機會少了。不過,拉美比較受我們影響,發展也蓬勃,所以會同時進行開發。」


「量寬恢復流動性,美國人住房得保,消費復蘇應不成問題,本土需求應上升。」


「量寬的確解決了資金問題。我們要跟銀行融資發展是可以,問題是國內機會不足!本土經濟依然主要集中在城市人相關消費,而且集中在個別品牌產品,整體而言,所謂的復蘇根本不足以養活在全盛時期出現的那麼多公司。再說,和製造有關的部分,雖然滙率下降對我們跟德國及日本對手的競爭相當有利,可是,外判工種仍然佔主導地位,本土帶來的機會非常不足。再長此下去,公司的業務會萎縮到炒了人都難以復元的地步。故此必須要走出去。」


「可是你們尚有高科技。這可沒有誰可以跟你們競爭吧!」


「這正是我們最擔心的。」


「為什麼?」


人才外流嚴重


「人才外流。我們公司研發部的領軍人士是美國人,但是做技術研發部分的就有約四份一是中國移民。以前這些移民很願意留下來,縱使他們很難進入高級管理層,但仍是公司研發的中堅分子。惟自兩年前開始,已經愈來愈難留住他們,除非真的進入高管層,又或者更理想的,是派到中國做區域主管。到大學招新人時,以前的留學生很踴躍,現在的留學生則明顯在比較兩地的取錄條件。


「我們早陣子和行家聚會時,發覺原來不是個別公司的問題。比我們更高科技的公司一樣面臨人才流失,這也不光是中國的移民,連印度的都是這樣。更要命的是,這批人才回國後,不少都在約滿時自立門戶,成為競爭對手。」


「此外,以往十年因為金融業興旺,不少理工畢業生都轉行做金融而不幹工程和科研,因此本土人才也接不上去,就算貨幣政策對我們有利,我們本土也缺乏足夠人才去經營。所以,我們現在到中國,不單為找市場,又或者生產基地,而是合作夥伴。」


以上的對話雖然不能代表美國整體的情況,但是如果和商業信貸額情況重疊來看,則離實際情況也不遠。換句話說,現在美國面對的是結構性問題,其制度、文化和科技上原先擁有的優勢被兩極化、過分槓桿和人才流失部分抵消。再加上近二、三十年來,世界的發展早就不局限在美國、歐洲、日本、加澳紐和四小龍;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東南亞和東歐諸國都先後加入了全球發展俱樂部,已發展地區面臨競爭激烈。


這些競爭進一步改變已發展國家如美歐日的經濟結構,到近年這些已發展國家的領先優勢愈來愈薄弱。當然,如果有資金支持新發展,按理應該可以留下人才。不過,全球競爭及貨幣數碼化,令到資金變成幾近「無粘附力」而自由流動。由於美國的結構性問題非單憑穩定銀行和房產就可以解決,因此單靠貨幣供應無法解決美國目前的經濟困局。

上文談到量寬無法改變美國經濟結構性的問題,並因為全球競爭而令到美國本土反而更難獲得便宜資金。事實上,量寬能夠加強財赤,並令到長期投資者對國債興趣下降,也削弱美國政府進一步開銷的能力,甭說要改革經濟結構,甚至連維持正常開銷都未必做到。美國幾星期前出現的導彈固障問題已經從側面反映問題有多嚴重。


另外,美國太空計劃已無新意,甚至所謂創新產業的表表者如蘋果電腦也是側重潮流觸角多於技術大突破的產品。這些情況都難以留住大量資金於美國本土之內作發展。


量寬老祖 斬不斷理還亂


所謂鑑古知今,光有貨幣政策沒有經濟結構變革能有多嚴重的後果,看看「量寬老祖」日本可知。日本的情況,當年的廣場協議逼日圓升值只是催化劑,其根源實早已深種。原本任何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在國民都富起來相當日子後,其發展自然會按邊際效用遞減定律慢下來,因而賺到暴利的機會也會減少。


但是,日本的相對封閉的本土消費和勞動市場卻令到問題變本加厲:


1.內部消費價格機制在缺乏外來競爭又有眾多行會的影響下無法真的按市場規律調整,形成在八十至九十年代初的價格過度膨脹。


2.價格脫離市場供求,最終損害企業盈利,也損害員工消費力。


3.企業減少在日本的經濟活動,市民減少消費。


4.最終價格調節回新的供求關係,但是先前大量浪費的資源導致負財富。


5.企業更減少在日本的經濟活動,市民更減少消費。


6.日本政府介入,企圖以大量供應貨幣至銀行,減少銀行生意成本,圖通過銀行刺激消費活動。同時也推行財政政策,以圖挽救失業率,讓市民能夠消費製造需求,也圖改善整體國際競爭能力。


7.但是一來財政政策規模不夠大,持續不夠長,既沒有改變整體國際競爭能力,也沒有讓市民消費欲長期高漲。


8.再加上日本沒有改變相對封閉的本土消費和勞動市場,缺乏新因素刺激本土的需求,也因此沒有辦法刺激新的項目和新的工作。


9.其後日本為保出口業的工作,再干預市場重新壓低日圓,但因為第8點,以及對日圓不振的長期預期,令日本本土更缺乏投資亮點。


10.而本土經濟不振,不單再減少消費,更令日本人除存錢賺取微薄利息外就不作投資。


11.與之相反,日圓超乎尋常便宜的滙價和利息對海外向日本借錢有利。


12.由於第8點,外資借錢不會投放到本地;由於第10點,日人亦無法藉由全球銀行服務間接令日本銀行有競爭,推出較高回報的產品去吸引存戶;也無法刺激消費信貸業務去令市面繁榮。


13.結果日本雖然提供便宜資金,卻是用國民儲蓄去買海外債務,賺取微薄息差,大筆的借款卻無法留在國內提升經濟活動。


14.日本經濟半死不活十幾廿年。


以現時的情況來說,由於日本財富累積大大減慢,而各原材料價格又上漲,對日本而言,就算貨幣價格保持低水,入口性通脹也會進一步蠶食企業的盈利能力,並再進一步反映到消費物價上。


日圓滙價上漲,原本不單抵消入口性通脹的壓力,甚至也可以間接令其市民的購買力上升,而對日圓上漲的預期也可以吸引資金投資其本土市場,活化經濟。然而其封閉的本土消費和勞動市場一日不打開,日本政府又不願利用財政政策改變經濟結構加強競爭力的話,一日就沒有充足的本土需求和項目去留住資金;日本經濟就無法復元。


港美日相比 有幸有不幸


美國和日本的情況其實對香港有相當啟示:此三地均發展成熟;產業結構相當特化;人口老化,和都企圖只用貨幣政策來「穩定/催谷」經濟。比美日「幸運」的是,香港有中國照顧;比美日不幸的是,香港市場體積更小,對入口更加依賴,產業面更短更窄,因此更難把資金長期留住。


更要命的是聯繫滙率阻止了香港政府有較獨立的貨幣政策,在現時面對熱錢流入引發的短期通脹無法通過提高貨幣成本或直接減少貨幣供應去調節,吸引更多熱錢流入,甚至利用聯滙機制去進行賭博。如此,市民面對着系統引發的高通脹和在投資市場中的風險中二擇一的情況。這不單增加短期市場的波幅,更增加被波幅蒸發財產後,發生的負財富效應所帶來的經濟不振。


dtwchan@yahoo.com

No comments: